記得當初看完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試映後,跟製作公司的人聊天,我說:
我一直以為白色恐怖是很久以前的事情,沒想到離我們那麼近。
《天橋上的魔術師》故事背景是1980年代解嚴前後的台灣,有看的人應該都知道,第四、五集柴家雙胞胎主題講的就是白色恐怖,無論是幾個小朋友的超強演技、特務緊迫盯人的窒息氛圍、老百姓自由意識處處受限的無奈和憤怒等等,都相當精彩。身為80中後出生的我,沒有親身經歷、以前歷史課讀不到的,都在這齣戲感受到了。
這幾天看了一些評論,發現因為加入這些元素,有些黨國教育體制下成長的人看了很不舒服,他們覺得那故事中講述的這座商場,跟當時他們所經歷的快樂購物、吃吃喝喝、五湖四海民族和樂大熔爐不一樣。
我覺得大家得搞清楚的是,改編劇本的意思本來就是在基本的故事架構下加入新構想的橋段、人物等等,何況不高興的人提出的論調居然是因為他們沒有感受、經歷到那些劇裡描述的事情,所以他們覺得失望?
人生在世很多事情不是你沒經歷過就不存在,何況白色恐怖確確實實的存在。我可以接受你在承認這些過去的同時為當初的黨國體制辯解,無論是要說維護秩序或是穩定社會什麼這種理由,但是如果你硬要因為自己沒有看過、沒有聽過、心裡不願意面對就說這些事情不存在,那真的很對不起因為這些事情徹底在世界上消失的人們,他們的存在可是因為你們口中的不存在而被硬生生抹去。
另外,也很看不過去用省籍問題戰這部戲的人,提出「故意設定壞人都是外省人」的,那表示你們沒有看懂,也根本沒有認真用心看。勇於印製《自由中國》的柴家爸爸是外省人、對養子小八呵護備至的點心世界老張是外省人,客家人蓋媽蓋爸、本省人點媽點爸,還有其他的各種族群,以及嘴裡指責別人顛覆國家但眼裡和肢體都表現出內心不忍的老師,明明劇組已經很認真持平溫暖地在表現在所有龐大議題下每個族群、身分都是一樣的,為什麼看不懂還要亂講話?
看到這部製作細膩極致的戲劇被冠上洗腦兩字,真的感到很遺憾。如果每集都有追,我相信都會很驚艷怎麼台灣有一齣戲可以把性別認同、白色恐怖、兩性交往等議題搭配那麼好的劇本、畫面、剪接、音樂等元素討論,做這樣完整的呈現,這就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說看這齣戲是一種享受。
你可以說不好看、看不懂,也可以說魔術師有時候話真的太多(我是這樣覺得啦),但僅僅因為自己認知的過去受到挑戰,而且這個挑戰似乎出自你自己的不願意理解實情,好像不是一個成熟的觀眾所為。
很感謝楊雅喆導演和劇組完成了那麼難的一件事,這種規模,光是想到撤場有多累我就快哭了。本周末最後兩集,好期待故事會怎麼收尾。